龙胆泻肝丸,应该有很多人听说过,是清肝胆湿热常用的中成药。
比如失眠、口干、口苦、疲劳、食欲不振、烦躁、焦虑、易怒、伸出舌头看舌苔白腻、舌边有齿痕等症状,都可以用这种药。
龙胆泻肝丸,来源于清代医书《医方集解》中的龙胆泻肝汤。写这本书的作者汪昂是明末清初人(1615年—1694年),自幼苦读经书,经史百家无所不学。
明末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,但每每名落孙山,明亡后感慨家国兴亡,厌倦科举,遂弃儒学医。在通读医学经典后,汪昂发现之前的医书大多较为繁琐,对于初学者而言难以理解,也不利于传承,所以在晚年将历代名方和自己多年临床经验结合,于67岁时写成了这本《医方集解》。
该书收方800余首,因为博采众长又能由博返约,注重实用,刊行之后,迅速流行全国。《中国医籍通考》称赞:“是书既出,遂为后世方剂学之圭臬,清、民国医家,无不人手一册。”
此后,汪氏又在《医方集解》采辑方剂的基础上撰《汤头歌诀》,以七言歌诀形式便于学者诵读和记忆。汪昂于30余岁的壮年弃儒攻医,博览群书,刻苦钻研,而终成一代医学名家,可谓大器晚成。
龙胆泻肝丸的组方特点
医保甲类
冀药广审(文)第 250804-00766号
龙胆泻肝丸由龙胆、柴胡、黄芩、栀子(炒)、泽泻、木通、盐车前子、酒当归、地黄、炙甘草共10味药组成,清肝胆,利湿热。用于肝胆湿热,头晕目赤,耳鸣耳聋,胁痛口苦,尿赤,湿热带下。
方中龙胆草药性苦寒,切中病机,既能泻肝胆实火,又能利肝胆湿热,泻火除湿,两全其美,为君药。
黄芩、栀子,苦寒泻火、燥湿清热,增强君药龙胆草的泻火除湿作用,为臣药。
泽泻、木通、车前子,渗湿泄热,共同将湿热之邪,利导下行,随水道经膀胱排出。
肝乃藏血之脏,实火所伤则阴血耗损,且方中其他药大多属于枯燥伤阴之品,所以用当归、生地黄养血滋阴,使邪去而阴血不伤。
肝喜疏泄条达而恶抑郁,火邪内郁,肝胆之气不疏。另外,骤用苦寒降泄之品,既要考虑肝胆之气被抑,又担心伤害了肝胆的升发之机。
所以方中加入柴胡舒畅肝胆之气,并能引诸药归于肝胆之经,有“火郁发之”的韵味。以上六味共为佐药。
甘草调和诸药,护胃安中,为佐使之用。火降热清,湿浊得利,循经所发诸证皆可相应而愈。
龙胆泻肝丸,清利并行,既能清肝胆实火,又能利肝经湿热;泻中有补,清泻渗利之中寓滋阴养血之功。降中寓升,苦寒降泄之中又寓舒畅升达气机之效。所以龙胆泻肝丸泻中有补、降中有升,祛邪而不伤正,诸药配伍相得益彰。凡是具有肝火上炎、湿热下注表现的患者,皆可使用。
龙胆泻肝丸的主要临床应用
龙胆泻肝丸,总体来看属于清脏腑热剂,功能主治为清泻肝胆实火,清利肝经湿热。肝胆之火循经上冲,就会引起口苦、头痛、耳鸣、目赤、耳肿,甚至听力下降,两胁疼痛。肝胆湿热循经下注,就会引起小便淋漓、妇女带下黄臭、阴痒、阴肿、阴汗、筋萎等症状。患者常表现为舌红苔黄腻,脉弦数有力等火盛及湿热之像。用龙胆泻肝丸清肝火、利湿热是较合适的。
现代临床常应用于眩晕(高血压)、头痛(高血压、神经性头痛)、目赤肿痛(急性结膜炎)、耳鸣耳聋(神经性耳聋)、脓耳(化脓性中耳炎)、胁痛(急性黄疸型肝炎、急性胆囊炎、带状疱疹)等多种疾病。
龙胆泻肝丸可辅助改善失眠
龙胆泻肝丸主要不是用于治疗失眠,但如果是因为肝胆实火上炎引起眩晕、头痛、耳鸣、烦躁易怒、口干口苦而影响了睡眠,那么在对症用药后失眠的症状也能得到一定改善。此外,应对肝火旺的夏季失眠,还可以用一些辅助食疗的方法加以缓解,比如可以日常服用一些药食同源的药物,如以菊花、夏枯草、芦根、决明子、莲子心代茶饮。
明代高濂的养生专著《遵生八笺》还记载了清肝泻火的药膳方菊苗粥(菊花苗30克、粳米100克)。摘取甘菊新长嫩头丛生叶,洗净切细,和洗净的粳米一同放入锅内熬粥,具有平肝清热、明目宁心的作用。菊花苗作为菊花幼嫩茎叶,功效同菊花,有疏风清热、明目解毒的功效,佐以性味甘平的粳米,可使本方不致过分寒凉。
龙胆泻肝丸的用药误区
大家了解此药是有名的清肝泻火药后,但凡身体有点儿口干、咽喉肿痛、口腔溃疡、心情烦躁、头痛等上火的表现时,就会下意识地想到这个药。那么龙胆泻肝丸到底清哪种火呢?
本品上清肝胆实火,下利肝胆湿热,因肝胆实火上炎所导致的头晕头痛、目赤肿痛、咽喉肿痛才适合服用。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本药性味苦寒,久服易伤脾胃,故脾胃虚弱、年老体弱者不宜久服,孕妇及有胃寒者也应慎用。
龙胆泻肝丸日常疾病治疗功效
1.健脾胃,清痰湿
假如你的肝胆不合,肝胆湿热,影响脾胃,此时会出现喉咙粘稠痰多,黄痰为主,全身困重,总是容易疲劳。
头上爱出油,眼睛干涩,此时除清利湿热外,还要干湿化痰,可搭配香砂六君子丸。
2.滋补肾阴,祛湿热
阴虚是体内阴液不足。这个时候虚火发炎,人会觉得心烦气躁,睡觉容易出汗,经常口干舌燥,腰膝酸软。
同时,你会感到大腿根潮湿发痒。此时,不仅要清热,还要降低虚火。可参考龙胆泻肝丸和知柏地黄丸。
3.泄肝火,养心,改善失眠
肝胆湿热,会出现肝火上窜,扰动心灵,此时会出现躺在床上睡不着觉,稍有声音就容易醒来。
还喜欢出汗,头晕心慌,此时可以参考龙胆泻肝丸搭配养心安神丸。
龙胆泻肝丸专业治疗理论
基于异病同治理念,龙胆泻肝丸清肝胆、利湿热,可治疗17种病症:
1、耳鸣
耳内出现鸣声,如蝉鸣、嗡嗡声等,可伴有听力下降、头晕等症状。中医认为耳鸣多与肝胆湿热、肝火上扰等有关。龙胆泻肝丸清肝胆湿热,泻肝胆实火。湿热或实火得清,则耳窍功能得以恢复,耳鸣症状得以缓解。
2、带状疱疹
皮肤出现成簇的水疱,沿身体一侧的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,伴有疼痛、瘙痒等症状。带状疱疹在中医多因肝胆湿热蕴结于肌肤所致。龙胆泻肝丸能清利肝胆湿热,使湿热之邪从体内排出,从而减轻带状疱疹的症状,促进疱疹的消退。
3、急性结膜炎
眼睛红肿、疼痛、畏光、流泪、分泌物增多等。中医认为急性结膜炎多由外感风热或肝胆火盛引起。龙胆泻肝丸可清泻肝胆实火,对于肝胆火盛所致的急性结膜炎,能有效缓解眼睛的红肿热痛等症状。
4、尿道炎
尿频、尿急、尿痛,尿道灼热感,部分患者可伴有血尿等症状。尿道炎在中医可因湿热下注所致。龙胆泻肝丸清利肝胆湿热,而肝胆与膀胱经相表里,通过清利肝胆湿热,可间接起到清利膀胱湿热的作用,从而缓解尿道炎的症状。
5、胆囊炎
右上腹疼痛,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,伴有恶心、呕吐、发热等症状。中医认为胆囊炎多由肝胆湿热、气机阻滞所致。龙胆泻肝丸具有清肝胆湿热的功效,能够清除肝胆之热邪与湿邪,使肝胆功能恢复正常,气机通畅,从而缓解胆囊炎的疼痛等症状。
6、阴囊湿疹
阴囊部位出现红斑、丘疹、水疱,瘙痒剧烈,严重时可出现糜烂、渗液等。阴囊湿疹多因肝经湿热下注所致。龙胆泻肝丸可清利肝经湿热,使湿热之邪从体内排出,减轻湿疹的炎症反应,缓解瘙痒等症状。
7、偏头痛(肝胆湿热型)
一侧头部疼痛,呈搏动性或胀痛,可伴有恶心、呕吐、口苦等症状。中医认为偏头痛与肝胆功能失调有关。肝胆湿热型偏头痛是由于肝胆湿热内蕴,上扰清窍所致。龙胆泻肝丸清肝胆湿热,使湿热之邪得去,头部经络通畅,气血调和,从而缓解偏头痛症状。
8、急性中耳炎
耳痛、听力下降、耳鸣,严重时可出现耳道流脓等症状。中医认为急性中耳炎多因肝胆湿热循经上犯于耳所致。龙胆泻肝丸能清肝胆湿热,湿热得清,则耳部气血运行通畅,炎症得以消除,从而缓解耳痛、听力下降等症状。
9、失眠(肝胆湿热型)
入睡困难、多梦易醒、烦躁不安、口苦咽干等症状。肝胆湿热内扰心神,可导致失眠。龙胆泻肝丸清利肝胆湿热,使湿热之邪去而心神得安,从而改善睡眠质量。
10、脂溢性皮炎(头部)
头皮油腻、瘙痒,可伴有红斑、鳞屑等。中医认为脂溢性皮炎多与湿热内蕴有关。头部为诸阳之会,肝胆湿热上蒸于头面,可导致头皮油脂分泌过多,出现脂溢性皮炎。龙胆泻肝丸清肝胆湿热,减少湿热上蒸,从而缓解头皮油腻、瘙痒等症状。
11、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(肝胆湿热型)
患带状疱疹部位疼痛,呈刺痛、灼痛或跳痛,可伴有局部皮肤感觉异常,如麻木、瘙痒等。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在中医多因余毒未清、湿热内蕴、经络阻滞所致。龙胆泻肝丸清肝胆湿热,可清除残留的湿热之邪,使经络通畅,气血调和,从而减轻疼痛及其他不适症状。
12、阴囊潮湿
阴囊部位潮湿、瘙痒,可伴有异味,部分患者可出现阴囊坠胀、疼痛等症状。阴囊潮湿多因肝胆湿热下注所致。龙胆泻肝丸清利肝胆湿热,湿热之邪去除后,下注于阴囊的湿热得以消除,阴囊潮湿、瘙痒等症状得以缓解。
13、急性盆腔炎(湿热瘀结型)
下腹部疼痛,坠胀,腰骶部酸痛,可伴有发热、白带增多、色黄质稠等症状。急性盆腔炎多因湿热瘀结于胞宫所致。龙胆泻肝丸清肝胆湿热,可使湿热之邪从体内排出,减轻炎症反应,缓解下腹部疼痛等症状。同时,配合活血化瘀等药物,可促进盆腔血液循环,加速炎症吸收。
14、口苦口臭(肝胆湿热型)
口中苦味明显,口气重,可伴有胁肋胀痛、食欲不振等。肝胆湿热内蕴,熏蒸于上,可导致口苦口臭。龙胆泻肝丸清利肝胆湿热,使湿热之邪从肝胆经排出,从而改善口苦口臭的症状。
15、痤疮(湿热型)
面部、背部等部位出现红色丘疹、脓疱,可伴有疼痛、瘙痒,皮肤油腻等。痤疮多因湿热内蕴,肺胃热盛,熏蒸肌肤所致。龙胆泻肝丸清肝胆湿热,有助于调节体内湿热环境,减少湿热对皮肤的影响,从而减轻痤疮症状。
16、眩晕(肝阳上亢兼湿热型)
头晕目眩,视物旋转,可伴有耳鸣、口苦、烦躁易怒、失眠多梦等症状。眩晕的发生与肝阳上亢、湿热内蕴等因素有关。龙胆泻肝丸一方面清肝胆湿热,另一方面可平抑肝阳。通过清除湿热、平抑肝阳,使肝的功能恢复正常,气血运行顺畅,从而缓解眩晕症状。
17、黄疸(肝胆湿热型)
目黄、身黄、小便黄,黄色鲜明如橘子色,可伴有发热、口苦、恶心呕吐、腹胀、大便秘结或溏泻等症状。黄疸主要是由于湿热蕴结肝胆,胆汁外溢所致。龙胆泻肝丸能够清利肝胆湿热,使湿热之邪从体内排出,恢复肝胆的正常疏泄功能,从而减少胆汁的外溢,减轻黄疸症状。
更多精彩内容,可进入唐威云药界:https://tangweiyunyao.100doc.com.cn。
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内容若有不实或侵权之处,请及时联系作者。我们将予以删除。
声明: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,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投资有风险,需谨慎。